對年輕人的行為看不慣或是看不順眼的大人越來越多,他們總是習慣用自己那一代人的價值和環境來衡量年輕人,於是像草莓族啦,啃老族啦,各種對年輕世代羞辱貶抑的詞彙紛紛出籠,更奇怪的是很多年輕人聽了也覺得頗有點道理,於是也跟著唱衰自己這個世代。近來又引起討論的是媽寶,形容還在喝著母奶拒絕長大的年輕人。這下子可好了,草莓,啃老,再加上一個媽寶,年輕世代可真的成了「低頭族」,抬不起頭低聲下氣生活著的低頭族。
有位大學教授實在看不慣一些大學生凡事還要請父母親出面來和他交涉,包括請假或是選課,只要是透過大人出面的他一律都不准。所以他在自己的臉書上寫著,不想轉大人的媽寶、爹寶請別來修他的課。他批評有些家長喜歡干涉教學,還會評鑑老師,這些「怪獸家長」已經從小學一路管到大學了。還有位大學的學務長也對那些新鮮人搬到宿舍時,都是父母親在抬行李,孩子們繼續低著頭玩手機的現象感到悲哀。我承認會有這種家長,但是一定不太多。一般孩子到了小學五六年級後,逐漸進入了青春期,他們很不喜歡自己的父母親出現在學校,更害怕自己的父母親和學校接觸,因為那是在同儕之間最丟臉的事情。
我在孩子讀國中時,曾經遇過一個相當瘋狂的家長。親自送籐條給導師,並且常常到教室外面幫忙老師盯秩序,但同時也將孩子照顧的無微不至,是典型那種「過度保護」又「過度期待」的家長。當然,親子關係非常的糟,母子常常又吵又打的。許多大人不忍心讓孩子吃苦頭凡事想插手幫忙,因此大大減少了孩子學習獨立的機會。說是溺愛心疼,其實是大人希望孩子繼續依賴自己,是大人本身要依賴著照顧孩子而有成就感,真正不成熟的反而是大人。
我有個退休的朋友每週定時去已經在上班的女兒和兒子住的地方,分別替他們洗衣打掃餵貓遛狗,許多人都勸她要尋找自己的生活對孩子別太癡心了,總有一天會後悔。我卻鼓勵她繼續做,因為我知道,這才是她內心渴望和需要的,她因此得到滿足和快樂。所以媽寶的問題在媽,不在寶。寶有媽可靠,當然樂得輕鬆。
同樣的問題也可以用來解讀啃老族。啃老的問題在孩子的低薪和失業,不在老本身,甚至於對老還是件好事。年輕人如果敢選擇結婚生孩子,通常是家中有老可「啃」的。許多年輕夫妻願意和父母親同住,除了不必將所有收入都押在沉重的房貸上,父母親更可以扮演褓母的角色,省去褓姆的錢。在台灣每個角落,不論是游泳池、公園、百貨公司或是學校門口,都可以見到年輕的阿公阿嬤正帶著孫子孫女。大量的戰後嬰兒潮世代進入退休潮,不管是身體狀況或是教育程度都比上一代的阿公阿嬤強,他們甚至於比孩子的父母還積極投入教育孩子的工作。戰後嬰兒潮世代也有許多「沒有長大」的成年兒童,在照顧孫子時會得到某種救贖感,有些原本感情疏離或冷漠的夫妻,還會因為一起照顧孫子輩而增進感情。孩子們無法在經濟上完全獨立,所造成的啃老族,對社會的發展和弱勢救濟上,甚至還扮演著正面積極的角色。
這些年我投身在社會運動和接觸社區營造的時間變多了,這些經驗讓我對現代的年輕人有很不一樣的認識。他們絕對不是我們想像的那種不堪一擊的草莓族,他們面對挫折和困境時所表現的智慧、冷靜和勇氣,遠非我們這一代畏首畏尾所能比。對於公共議題的關心也已經深深扎根在他們日常生活中,對於某些舊事物和老東西的珍惜和眷戀,往往比真實生活在那些時代的人還更強烈。
台灣近幾年一波又一波狀闊洶湧的公民運動,有不少都是由還不到三十歲的年輕世代所領導,2008年11月的「野草莓運動」成了這些公民運動的最早發難者。雖然「草莓」前面加了個「野」字,還在當時被不少人冷潮熱諷,因為野草莓畢竟還是草莓。但事實證明這些都只是來自大人們的短視和偏見而已。我深信一個全新的自由民主社會,將在這個年輕世代手中逐步完成,我們大人們只能成為他們的支持者和追隨者。
所以請收回草莓、啃老和媽寶這些充滿誤解和歧視的詞彙吧,那只會突顯大人們的倚老賣老和缺乏同理心而已。
引用自: http://tw.news.yahoo.com/blogs/society-watch/媽寶的問題在媽不在寶-104008766.html